
战国末期,局势已经愈加混乱。齐国和燕国在长期战争中都已疲弱不堪,楚国在秦国的攻击下满目创伤,连国都都被攻破线上股指配资,韩国也成了秦国的附庸。魏国曾强盛一时,但也被魏文侯的后代败坏了家业。此时,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,就是赵国。
秦国若想统一六国,必须先击败赵国,而赵国想要存活下去,便要抵挡秦国的进攻。两国势必会爆发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,这场战争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,而它的结局令人震惊。
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的生死之战,更是战国末期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。这场战争注定会被载入史册,因为它关乎秦国是否能实现大一统。秦国豪赌所有兵力,最终也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。
展开剩余76%这场战争中,有两个名字无法忽视,他们分别是赵括和白起。赵括因“纸上谈兵”而广为人知,但白起才是真正的战争英雄。白起吞下赵军40多万兵力,背后还有一个重要支持者,那就是秦昭襄王。
白起的战术创新
白起的成就,不仅仅是在兵力上的优势,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传统兵法的限制。在战国时期,兵法中有“十则围之、五则攻之、倍则分之”的说法,意思是,当我军兵力是敌军的十倍时,可以实施包围,五倍时则应主动进攻,二倍时要尽力击败敌人。而白起则以与赵军相差无几的兵力,成功包围并歼灭了赵军,创造了战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围歼战。
长平之战伊始,秦军的兵力不到赵国的一半。白起通过巧妙的引诱战术,把赵括引入了山谷中的包围圈,并且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了围歼。赵军的兵力虽然强大,但白起凭借着智慧和策略,最终将赵军彻底摧毁。
秦昭襄王的关键支持
然而,仅凭这些兵力,白起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围歼任务。为了确保胜利,白起向秦昭襄王请求增兵。秦昭襄王原本已经动用了全国的兵力,但面对白起的请求,他毫不犹豫地立即行动了。秦昭襄王亲自前往刚占领的魏国河内地区,征调当地的所有15岁以上男子参战,虽然这些新兵未参与直接的围歼战,但他们的任务是阻断赵国的粮草供给,这直接影响了赵军的持久战力。
长平之战的战略意义
长平之战的兵力总和超过百万,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震撼无比。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相比,罗马的军事扩张大多以十万为单位,而在这场战争中,秦赵两国动用了超过百万的兵力。对于秦国来说,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,若是失败,不仅秦国的国运会受到重创,甚至可能面临灭国的危机。战国末期,秦国得罪了中原的大多数诸侯国,如果长平之战失利,山东六国势必会联合起来对秦国发起攻击。
这对秦昭襄王来说,真的是一场豪赌。若赌赢,秦国距离统一华夏就更近了一步;若赌输,则可能导致秦国灭亡。然而,秦昭襄王倾全国之兵支持白起,最终秦国取得了胜利。
赵国的悲剧与白起的辉煌
白起最终将赵军40多万兵力完全歼灭,但这并非仅是白起的胜利,背后有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持。事实上,赵军降兵后,并没有得到释放的机会,秦国为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秦军的死伤也达到了30万左右,这场胜利是通过巨大的牺牲才换来的。
长平之战后,赵国的青壮年几乎死绝,虽然赵国在战后曾一度尝试复兴,如廉颇带领残兵抵抗燕国进攻,李牧的崛起等,但已经无法阻挡秦国统一的脚步。白起的一生,似乎注定与杀戮相伴,但他无可否认的是,作为一名战术大师,他的战功至今无人能敌。他一生攻城七十余座,杀敌百万,未尝一败,战功卓著,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。
总结
长平之战不仅是一场战争,更是一场历史的转折。白起的成功离不开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持,正是这种坚决的支持线上股指配资,才让白起创造了这个历史奇迹。长平之战也标志着赵国的衰亡,并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